第72章 说大人者,乱之!(1/2)
在变幻莫测的乱世中,刘备一直小心翼翼的发展自己,让自己的好人品成为人尽皆知的事情,以此拓展自己的势力。
不可否认,刘备所表现出来的品行确实让乱世之人为之感动,甚至涕零,可这是他别无选择的选择,换言之,他只能这样做。他也想成为曹操或者袁绍那样的军阀,看谁不顺眼,就提兵灭之,如此快意恩仇,对于刘备而言,也只能在梦里出现,因为,他本就不是曹操也不是袁绍。他的的起家,与二者皆不同。
袁绍吃的是老底,其宗族势力遍布天下,因此起兵之时,可谓一呼百应。曹操是个官二代,受其祖父的影响,虽然官场之旅并不顺利,倒也没有受到过很大的打击。而曹操的资历也为他的征兵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更为他的起兵旅途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反观刘备,除了自说自话的“皇叔”身份外,能够得到承认的,恐怕就是卖鞋的生意人身份了。
因此,他只能将坚强的内心转化为柔弱的力量,将本身的兴趣爱好,深深的压抑在记忆中,将别人对待自己的好处,当作防范的对象。他没办法,虽然卑微,虽然痛苦,虽然不像个男人,但他没法。
因此,在徐州本土势力一次又一次的奉劝,讲解后,他无论如何也不敢接受这个职务。一来,怕袁绍,二来,怕曹操。等到孔融的劝解信来到,肯定了他这样做的积极意义,刘备才终于松了一口气,答应了做徐州牧。
而后,刘备为了稳定徐州,加固力量,坐上徐州牧后,耍了一套漂亮的组合拳,为自己的日后奔碌,却没受到白眼埋下了伏笔。
首先,刘备向朝廷推荐了孔融,让其为青州刺史。接着,刘备派遣陈登为使节到袁绍那里陈明自己坐徐州牧的经过。而后,刘备开始操练士兵。
这三件事,如同一记并不华丽但却实际的左勾拳一样,让刘备不仅坐稳了徐州牧,更让其日后的奔碌却不遭受白眼埋下了伏笔。
刘备之所以推荐孔融,是因为孔融的名气太大,而且正是因为孔融的一封信才让刘备最终下定决心坐徐州牧的。除了表示感谢之意,更多是向全天下表明,我刘备自此真正脱离了公孙瓒的队伍,自立门派,还望父老乡亲们有钱的捧个钱场,没钱的捧个人场。
这个意义非同寻常。一方面,间接的向袁绍表明了自己的立场——您别介意,随便跟公孙瓒闹。也为自己的第二步打好了基础。另一方面,也是对曹操等人说明,以前是个误会,咱们是一伙儿的。
发表声名以后,刘备才着手做出了第二件事,就是让陈登去拜访袁绍。此事的目的是为了让袁绍确认自己的意思,即证明我刘备是徐州牧,以后还望您老人家多多提携。
就在这两件事还在进行的时候,刘备已经开始了第三件事:操练士兵。
从这几场的战役看来,徐州军除了勇猛之外,根本就不懂得如何作战,也就是没有军人素质。因此,刘备抓紧了这好不容易得来的时间,操练士兵用以对付潜在的威胁——袁术。
至此,天下有名的集团全部到齐:袁绍集团、曹操集团、袁术集团,公孙瓒集团、刘表集团以及刘备集团。
现在的刘备终于可以睡个安稳觉了,然而,卧榻之侧竟有人酣睡。连刘备都不知道,这个人最后是自己杀死的。
刘备坐上徐州牧的消息,很快传到了曹操的耳朵里。时月朗星稀,背手而立的曹操浑身颤栗。
刘备这个龟儿子他妈的就是走了狗屎运,凭借一次突袭,一次我自己主动退兵,竟然得到了徐州牧的位置!还有没有王法!陶谦那个老家伙,算你命好,没被我曹操亲自手刃。不过,咱走着瞧!
心中暗骂固然过瘾,然而对于实际上的刘备却没有半点影响。曹操深知,此时不是大动肝火的时候,要想占领徐州,必须先去解决一个人。
随即下令:大军稍作休整,明日进攻定陶。诸将虽然不知道曹操命令的含义,却只能照着做。
定陶,古称陶丘。此处名胜众多,最为著名的,莫过于范蠡墓。《史记》载,范蠡与勾践来此,见风水奇特,农作丰盛,因此以为天下之中。后,范蠡在此经商,成为天下首富,死后定墓于此,遂有“定陶”之名。
如此险地,历来受到重视,尤其是乱世的军阀。此时的吕布已经将军队转移到了山阳,山阳与定陶的距离,就是邻居的距离。如此之近,曹操诸将不理解,然而又不便问。
更让他们奇怪的,以自己部队的骑兵,奇袭定陶不消一日便可,可曹操却命令军队不准奇袭,就这样走,磨磨蹭蹭的走。
曹操到底是怎样想的,不仅曹操手下不知,连在山阳的吕布也是一头雾水。
吕布等不及知道答案了,曹军每向前一里,无疑给吕布造成一层压力,吕布不能忍受这种压力,于是率军前去阻击。
这恰是曹操梦寐以求的结果。
前文说,曹操的行军速度不是一般的慢,而是非常非常慢。为何?因为曹操在围攻濮阳的时候,明显察觉到了自己的军队只适合在旷野作战。攻城什么的,在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大后宫
步步为局
田园晚色:肥妇三嫁良夫
全能王妃:她靠玄学飒爆京城
谁是老板谁是攻
重生在奥匈帝国
晚明风华
明末大寨主
九州独尊
豪婿((超级女婿)韩三千苏迎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