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92节(1/2)
“文革”的基因分析——章立凡
《决议》在评价“文化大革命”时说:“在社会主义条件下进行所谓‘一个阶级推翻一个阶级’的政治大革命,既没有经济基础,也没有政治基础。.jdxs.更新最快它必然提不出任何建设性的纲领,而只能造成严重的混乱、破坏和倒退。”这段话若从另一角度解读,则“文革”的动因并非“党内路线斗争”,更像是一场权力斗争。最简洁的表述是:执政党领袖利用军队的支持和人民群众对官僚体制的不满,发动政变推翻了经由宪法程序选出的国家元首。
林肯有句名言:“有什么样的人民,就产生什么样的政府。”(aay)对于文化大革命——这场全民卷入的历史浩劫,仍有若干因素值得反思:
(一)政治体制垄断:不容政治异己,不容分享利益,不容异质思维(如前所述)。
(二)民粹主义基因:民粹主义的特征是抬举民众,蔑视精英。它没有特定的思想内涵,视其社会情境或反对的对象而定,基本上可以与任何意识形态结合。胡绳曾指出**在建政后出现的民粹主义倾向,其实这一倾向在革命成功前即已存在于**内部。民众成了政治斗争的工具:从发动群众斗富人、知识分子、干部到挑动群众斗群众。“文革”中**的名言是“八亿人口,不斗行吗?”(**会见美国前总统理查德·尼克松的女儿朱莉·尼克松·艾森豪威尔和女婿戴维·艾森豪威尔谈话记录,1975年12月31日)
(三)“国民性”中的暴力基因:暴力的基本特征是蔑视人权。以“均贫富”为目标的农民起义,是王朝更迭的主要动力,形成了中国以暴易暴的周期性内乱。长期生活于封闭农业社会的中国人,人格常常处于分裂状态:一曰太平顺民:从圣、从众、从权,无独立人格,集体无意识并甘受奴役,爱作“自了汉”且冷血围观横暴;二曰乱世暴民:喜依附权势帮派,只讲站队,不论是非,逢乱时由奴颜婢膝的顺民,迅速变身趁火打劫的暴民,易被野心家利用。
(四)蒙昧主义教育和个人崇拜:美国一中学老师曾做过一次“法西斯试验”,用希特勒的手段来管理学生。只用了一个星期,就在学生中赢得了绝对的权力和威望。“克里斯玛”(harisa)式的魅力型领袖,在**封闭的后发国家尤其有市场。“文革基因”部分来自上个世纪40年代开始的造神运动,是反智的民粹主义产物。上个世纪50年代开始推行的苏式教育生产线,从设计上就不是为建设公民社会服务的,其基本特征是排斥独立思考,将人制作为大机器上的标准件。
(五)封闭社会环境下的生存、发展权利不平等:1949年后的“一边倒”政策,令中国重走闭关锁国的老路,自外于世界主流文明。在发展模式上仿效苏联,以剥夺农村来发展重工业;城乡二元结构下的户籍制度,限制了人民的迁徙自由,令农民沦为“二等公民”。“均贫富”革命的结果,是干部享受特权而全民“均贫”,“共同富裕”的承诺成为泡影。伟大领袖巧妙利用民间蓄积的愤懑,用“造反有理”的口号点燃炸药,将全民推入“炮打司令部”的狂潮,实现了他的政治目的。
当下的纠结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告别“阶级斗争为纲”,转而以“经济工作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逐步摆脱了苏联式计划经济。上个世纪80年代末的重大历史事件后,政治体制改革未能与政治体制改革同步,迄今仍未走出斯大林主义的阴影。
鉴于“文革”的惨痛历史教训,**第二代领导核心提出了政治体制改革的构想。邓小平指出:“从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干部制度方面来说,主要的弊端就是官僚主义现象,权力过分集中的现象,家长制现象,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现象和形形色色的特权现象。”(邓小平:《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只搞经济体制改革,不搞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也搞不通……我们所有的改革最终能不能成功,还是决定于政治体制的改革。”(《在全体人民中树立法制观念》)**十三大的政治报告,将“党政分开”列为首要任务,提出“党应当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这一原则也载入了国家宪法和**党章。
1989年北京**后,尽管邓小平坚持“十三大政治报告是经过党的代表大会通过的,一个字都不能动”(《组成一个实行改革的有希望的领导集体》),但是,改革在事实上已经停摆。此后,他以“南方谈话”重新启动了经济体制改革,但未及重启政改就逝世了。
此后20多年间,政治体制改革长期停滞,党政不分、权力集中造成了积重难返的体制性**,既得利益集团盘根错节尾大不掉;滥用公权力侵害民众利益导致民怨沸腾,社会分配的严重不公撕裂了整个社会,在法治领域甚至出现了倒退。如今,上个世纪80年代的改革共识已经破裂,经济的成功难掩政治体制的缺陷,“改革”一词在百姓心中辉煌不再。
改革开放带来的思想解放,唤醒了国民沉睡已久的权利意识;陈旧的上层建筑,已不适应与全球化接轨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风流丹师
锦绣江山:神医傻妃
谁说舔狗一无所有
快穿之躺赢的女配
逼入狼群:男校里的小女仆
荒古武神
初婚有刺
高门甜宠:老婆大人请息怒
玄门
这系统有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