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2236节(1/2)

@风影心动2012-07-1113:35:12

安娜和戴安娜一样,都是对生活要求太多:

有美貌、有财富、有地位,偏偏还要爱情,难免不碰得头破血流

-----------------------------

对多数人而言,爱情是种奢侈品,追求它也不为错

但美貌、财富、地位、家庭,这些是基本生活用品

若追求奢侈品时,能保证基本必须品充足,那当然好

但若舍弃生活必需品而追求奢侈品,那就很难说

甚至哪怕追求到了,也是昙花一现

所以,追求爱情还是需权衡,自己是否能付得起代价,有无这个资格。|經|典|xia|說|jdxs.|

另外戴安娜也不是追求爱情,她也很现实的,她没找**丝,而是阿拉伯富商

以前跟马术教练有过一腿,但很显然是为性,而没有选择马术教练

@月亮吃饱就圆了2012-07-1113:48:06

回复第108429楼,@反对很严肃

我看老反还是小心为妙,别以为你不会成为那千分之三:(

要懂悬崖勒马,洁身自好:)

----------------------



逻辑上,游泳跑步,都安全:))

--------------------------

解释就是掩饰~~~偷笑中~~~

-----------------------------

同偷笑~~~

@风影心动2012-07-1114:05:18

毛时代和斯大林时期一样,都是通过剥夺农民,来实现“原始积累”。

-----------------------------

工人也剥夺呢。

从1956年到1977年,20年冻结工资;1956年人均工资606元,1977年为602元,20年不升反降。期间物价又有上升,特别是1960年之后几年,物价简直天文数字,一辆自行车要500多元,需一个工人几乎全年收入,农民一辈子收入。

关于毛时代,摘录一篇旧作的部分章节

十一、短缺时代

如果说,在那个时代除了政治迫害、各种歧视之外,还有什么让人刻骨铭心的,那就是无所不在的短缺。“短缺”二字对今天的年轻一代可能是非常陌生了,今天商店里商品琳琅满目,让人觉得除了缺钱,感受不到什么物资的短缺。是的,最珍贵的往往是最不起眼的东西,平时人们只看得到金银珍贵,但没有人去多想,看不见、摸不着的空气和到处流淌着的水,对一个人的生命来说才最珍贵,如果没有空气和水,多少金银都是无用的。然而在那个时代,基本生活物资的短缺是家常便饭,影响到了每一个老百姓的生活(当然,高高在上的官僚另当别论)。为此,当时同属于社会主义国家的匈牙利,有一位经济学家亚诺什·科尔内专门研究了这种现象,还写出了一本《短缺经济学》。

在取得了“年平均增长12.5%”的“巨大成就”二十多年以后的七十年代,我国人民的生活仍然极度贫困。当时的粮食供应是根据不同工种来的,重体力劳动如铁工、木工就多一点,脑力劳动和轻体力劳动的就少许多。当时我父亲定量是四十五斤,母亲转正后也只有二十多斤。供应的粮食中,有百分之七十五是粗砺得难以下咽的玉米面和高粱面,故而吃上一顿纯粹由白面做成的馒头,都成了很多人家难以实现的梦想。副食供应更差,每人每个季度定量仅供应肉五两(二百五十克),食用油五两。而农村户口的家属及子女,却连这一点可怜的供应也没有。不但粮食和肉类和食用油要定量,连布、糖、蛋、蔬菜、豆腐,电器、背心、手帕、肥皂、洗衣粉、手纸、抹布、鞋、点灯用的煤油……几乎一切生活必需品也要凭票定量供应,否则就是有钱也买不来。就连这些东西,也经常断档。

时至今日,我常看到有少数人回忆以往**时代“幸福生活”时还经常念叨说,那时猪肉几毛钱一斤,粮食一毛几分钱一斤,没有从当时经历过来的人乍听起来确实感到挺便宜。可我觉得这些人不地道,因为他们的“记忆”是有选择性的,这些人独独“忘记”了,这个价格只是理论上的价格,或者说是基本上不存在的价格。因为,当时只是按定量供应发放票证,如果没有这小小的票证,多少钱也买不来这些东西。而一个月一两、二两的猪肉配给,每天不到一钱的食用油,如何满足老百姓生活的基本需求?当时中国老百姓不仅收入低,而且就这么可怜的收入也并不能购买到可以满足基本需求的生活用品,这为以后发生通货膨胀早已打下了基础。

近年来,随着对出版控制的放松,一些能够真实反映中国老百姓真实生活情况的统计数据被披露出来,下面我就摘录一段:一九七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顾少专情:丫头别跑 半吊仙师 奶爸有植物系统 重生之生活玩家 异世修仙册 九尾狐妃千千岁 学霸的爱情习题 状元风流 恰锦绣华年. 死亡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