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か 著书为稻粱谋;欲转投报社!(1/7)

作品:《香江话事人

在报社经营的各类生产成本当中,稿费占了报社一个相当大的比例。因此各报社对稿费开销,会控制得比较严谨。

《明报》在稿费上的开支,逐年上升,但是并不表示报社的副刊稿费比同行高,《明报》也没有一套厘定稿费的标准。《明报》在创办初期,确是以高价向个别名记者或专栏作家约稿,每千字十元。五十年代末期至六十年代初期,香港报界稿费大约每千字五至六元。进入七十年代,《明报》已经成为香港一份大报,副刊稿费却不是同业内最高的,许多副刊的稿费还多年没有调升。不少在《明报》副刊撰写专栏的专业作家和《明报》员工,知名度大大提升,如倪匡以卫斯理为笔名的科幻小说、倪匡之妹倪亦舒以亦舒为笔名写的爱情小说、…等等。这些专栏作家,同时也成为香港其他中文报章争相挖角的对象。由于《明报》在香港以至海外华人知识分子当中有着较高的地位,专栏稿酬虽不高,专栏作家也以能在《明报》有一专栏为荣。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香港且不谈,台湾之所以出现超过四百位的武侠小说作家,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从事武侠小说创作的‘门’槛很低,且能得到相对丰厚的物质回报。换言之,很多作家选择撰写武侠小说,并非是因为有什么崇高的理想,只是为了能够很好的生活,正如诸葛青云的夫子自道:“此世虽无文字狱”,“著书仍为‘稻粱谋’”。

那么,武侠作家到底能赚多少钱呢?这是个很大的话题。比如金庸,他之所以能跻身“亿万华人富豪榜”,虽然一部分原因是依靠他的武侠小说,但更重要的是源于他掌控的明报市值。再比如古龙,他所收取的影视改编费用,较之小说收入有过之而无不及。

赢病己本人更感兴趣,在乎的当然也是稿酬问题,因为这才是绝大多数武侠作者安身立命的根本,也是自己起步的关键时刻。毕竟金庸只有一个,古龙也只有一个,他们的成功是很难复制的,能够有幸看到自己的作品被改编成影视剧的作者并不多,更不要说如金庸那样通过办报而得到近乎天文数字的收入了。

根据查证统计,太远的赢病己没工夫查,也不清楚,依靠这段时间的关注,他追溯上查,知道1960年左右写1本数量可观的武侠小说,基本稿费是500元。

1960年也正是港台武侠小说发展的蓬勃期。当时的武侠小说多是薄本形式,每册大概七、八十页,两、三万字,一部完整的武侠小说,往往是由数十册薄本组成。每册500元的稿费代表着什么呢。

通常一位初出道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香江话事人》 最新章节13か 著书为稻粱谋;欲转投报社!,网址:https://xbqg888.com/14/14073/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