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212章 作战平台(1/6)

围绕霍瓦依群岛进行的战斗,足以证明相对于舰载航空兵的作战能力,特别是由作战半径与载弹量决定的进攻能力,搭载平台的机动行能处于次要地位,远远没有以往认识的那么重要。

没有足够的攻击力,机动性再好都是白搭。

至于跟机动性能挂钩的生存能力,在高性能的反舰导弹面前简直不值一提,而且受机动能力影响的战术灵活性,能通过其他手段,比如准确及时的情报,以及高效的指挥体系加以弥补。

要说的话,搭载作战半径更远的作战飞机,就能让作战平台靠后部署,等于提高了生存能力。

正是如此,在霍瓦依群岛攻防战结束之后不久,帝国海军就启动了“多用途航空作战平台”的设计与建造工作。

该项目并非“可拆分段机动作战平台”的简单延续。

最突出的变化,也就是增加了其他方面的作战需求。

比如,要求具备不低于防空巡洋舰的防空作战能力,以及把“武库舰”的作战能力纳入战术指标。

虽然这些要求,全都可以通过增加对应分段来获得,不会对主要功能,也就是运作航空兵的能力产生影响,但是过于全面的要求,必然会让系统变得更复杂,并且增加技术风险与建造成本。

关键还有,自卫性质的作战能力没法完全取代护航战舰,进攻性质的作战能力也无法超越航空兵。

换句话说,哪怕拥有强大的自卫能力,仍然需要安排巡洋舰、驱逐舰、护卫舰与大型攻击潜艇为作战平台提供掩护。就算载有数百枚巡航导弹,同样主要依靠搭载的作战飞机执行打击任务。

既然如此,这些额外需求还有必要吗?

要说的话,也就只有在战时,帝国海军才会提出这种完全不在乎成本,以最求完美性能为目的的设计指标。

可惜的是,就是太过全面的要求,使得该项目迟迟没进入到建造阶段。

当然,帝国海军内部的纷争也产生了巨大影响。

按战后披露的资料,在设计阶段提出“多用途”性能的,其实是主张继续建造超级航母的保守派,而在项目推进的过程当中,以“技术风险”为由,提出把推迟启动建造工作的也是保守派。

不难看出,“多用途”其实就是“航母派”为该项目设下的圈套。

不用拖到大战结束,只要战略局面出现了调转,掌握战略主动权之后,帝国海军自然就会取消该项目。

所幸的是,在帝国海军当中,除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重生宠妃上位记 豪门绝恋-豪门小老婆 猎鬼夜行 全职法师之万火臣服 万界天王 大学毕业,被青梅竹马拉去当声优 狱出狂龙 从神界降临到斗破苍穹 把青春说予你听 夏日薄荷微微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