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9章 唇枪舌剑(1/3)
宋玫很镇定,他心中有数,皇太子会站出来支持自己,因此面对汹汹攻讦,他不慌也不怒,缓缓道:“陛下,漕运固然安全,但运河年年淤塞,年年清淤,耗费的人力物力,每年将近百万,海运虽然有船倾人覆的危险,但除了修建码头之外,再无其他费用,纵使船只有损失,但平均下来的耗损,非但不比漕运多,反而是少许多。”>
“宋侍郎怎知海运损耗低??”户部漕运司郎中吴钊燮立刻反对。>
“我为工部侍郎,清淤河道和建造船只都是我工部的事务,两者费用我最是清楚,海上大风大浪,船只倾覆的凶险,一年或许会有一两次,但看风避浪是船家的根本,只要行船得当,及时避风靠岸,就不会有船只倾覆的危险。清淤的费用却必不可少,而且有逐年增加的趋势。两者相比,当然是海运更有利。”宋玫声音平和。>
“天道无常,海上的风浪岂是宋侍郎能预判的?万历元年的悲剧,难道你不知道?漕运改海,漕兵漕丁又如何处置?一旦聚啸生事,岂不又是一场风波?刚刚设置的厘金局,又如何处置?一条京杭大运河,难道要被废弃吗?”吴钊燮一连五个逼问,个个锋利如刀。>
“吴郎中问的好!”>
选郎,郎中的别称。>
“漕运不可轻动!”>
“臣附议!”>
一片对吴钊燮赞成和对宋玫的反对之声。>
这一点都不奇怪。>
明清两代的漕运制度其实是平衡国家、地方和部分官僚集团利益的结果。河道官员一方面放大海运的危险,一方面不断强化自身存在的合理性与重要性,这是官员利益;一旦漕运改海,那些倚仗漕运繁华的城市,必然衰落,这些城市和这些城市出身的官员必然要反对,这是地方利益;漕运关乎几十万人的饭碗,关系运河沿线的稳定,这是国家利益。>
这三个是海运明明优于漕运,但却始终不能持续执行的制度上的因素。>
龙座上,崇祯皱着眉头,耐着性子仔细的听。>
虽然辽东和流贼是他现在最关心的,但漕运海运之争关系到大明钱粮的转运,也是重大议题,他不得不听。如果是其他话题,他早就出言喝止了。>
朱慈烺淡然而坐,目光徐徐扫过扫过殿中群臣,心想,除了后排的沈廷扬,难道朝中就没有海运派吗?>
刚想到这,就有海运派出来了。>
吏部郎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末世随身小空间
神医毒妃宝宝是个小福星
恶少的乖萌小妻
末世纪元
九仙途
我的明朝生涯
陈三金古井观
寒门狼婿
国民老公,你好!
蒹葭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