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十七章 修路多好啊(1/2)

修路工程启动的时候,正是北方秋雨连绵的季节。

从天空中鸟瞰大地,一片郁郁葱葱的绿色覆盖着山川河流。绿色葱茏中,丰满乡、无山县城和明光市区构成一个直角三角形,其直角顶点便是无山县城。

明光市到无山县城有一百来里路,无山县城到丰满乡有三十里路,但实际距离远远大于这个数目。走过山路的人都知道,山路最大的特点是“九曲十八弯”,一个看起来很近的地方,等你三拐四弯地走到时,累得只有喘气的份儿了。

走路艰难,修路更艰难。这一百多里公路的修筑史,也不是一天两天续写成的。刚解放那阵,人们干劲很足,有人建议修筑从省会到无山县城的公路,得到老百姓的热烈拥护。后来由于工程艰巨,资金不足,直到一九五六年,公路才修了四分之三不到。以后更是众所周知的原因,工程就撂下了。

七十年代初,省上一位实力.派人物到无山县催粮要款。当时天下暴雨,任务很急,大伙儿冒雨出发了。等到小吉普驶完四分之三柏油公路后,道路就变成了稀泥,人们只好下车步行。

雨越下越大,湿透了全身,模糊了双眼,他们只能摸索前进。虽然大家尽心保护,天不作美,这位领导还是一脚踏空从山上滚了下去……大家惊呼,跌跌撞撞地寻下山去。直到天黑,才在一个溪沟边找到这位领导。他血流满面,昏迷不醒,下半身还浸在溪水中。大家连忙把他抬回县医院。

伤好后,这位领导拍案大怒:“这是怎么搞的?路修了半截就停下了,难不成这个县还成了鬼门关,没人敢去了?”

一声令下,公路又向前修了。两年以后,在距离县城只有十里路时,路又断了,原因是那位领导下台了。

现在又开始修路。工程队要做的工作就是完成明光市到无山县剩下的十里山路,然后接着修筑无山县城到丰满乡的三十里山路。

任重道远,心绪难安!

这一天,天又下起了小雨,乌云像铅块一般压在人们的心头。施工总指挥——明光市城建局副局长王政要带着一伙人正在视察工地。他后面跟着明光市和无山县城建局的领导和工程技术人员,还有市委的工作人员及几个农民向导。几个农民向导戴着草帽,其他人都穿着雨衣。

“他妈的,这该死的天气。早不下晚不下,偏偏碰在这个当口上,真是‘麻子不叫麻子——坑人’。”王政要对着天粗鲁地骂了一句。

后面跟随的人互相看看,交换着眼色,有人偷偷笑着。

留着短发、年轻漂亮的市城建局工程技术人员——今年刚毕业的某工程学院的大学生刘丽玲捂着嘴,偷偷地捅了捅旁边的吴刚,下巴向前努了努。

吴刚顺着她指的方向看去,只见前面雄赳赳气昂昂走着的王政要的雨衣帽上有块核桃大的泥巴,也不知是怎么弄上去的,却正好在帽子的中央,像古代士兵的头盔那样高高耸起。炮兵出身的王政要在前面大步走着,那块泥巴也跟着一上一下地乱动,很滑稽。

刘丽玲不敢大笑,脸憋得通红,抹着眼泪。吴刚也觉得好笑,嘴巴刚向两边一咧,觉得这样不好,忙又严肃起来,把头转向一边。

王政要突然回过头来说:“小吴,你到前面加油站给市委打个电话,就说雨下得不大,工程不必停下来。”

他瞪了刘丽玲一眼:“你笑什么?还不去把李工叫来?”

刘丽玲调皮地做个鬼脸跑了,传来一串银铃般的笑声。

王政要一怔,问道:“她老笑什么?”

别人也莫名其妙,吴刚犹豫了一下说:“总指挥,你头上有块泥巴。”

“泥巴?”王政要惊奇地问,手向头上摸去。

大家这才明白是怎么回事,一起笑起来。

王政要也恍然大悟,笑着说:“这个丫头片子,戏弄到我头上来了。”

又懊恼起来:“工地上就不该女人来,就像战场上不需要女人一样。她们一来,什么事也干不成。走,看看前面去。”说着大踏步走了。

吴刚去打电话,大家又向前走去。

以后的日子,王政要带领技术人员翻山越岭,勘查地形,把基本路线确定下来:决定采纳当地农民的建议,沿着陡坡呈螺旋式筑路,避免了开山挖洞,省钱又省力。在两座距离较近的山崖间架起浮桥,可以省走许多弯路。

王政要很高兴,决定这十里路完工后,在修无山县城到丰满乡的公路时,也采用这种办法。

他训斥市委和城建局派来的人碍手碍脚,“成事不足,败事有余”。他却对吴刚态度温和,觉得这个年轻人办事干练,跑腿传话速度很快。

这当儿,市报社派来几位记者实地采访。由于张兰的文章生动感人,受到社会广泛好评,他们对张兰“蹲点”的地方非常感兴趣,信心百倍,决定把张兰作为了解当地情况的突破口。

信心归信心,没想到刚来就给人拿下马来。一根直肠的王政要对媒体不感兴趣,把记者挖苦得体无完肤,拒绝接待。

“秀才遇到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旁门左道修仙途 嗜爱如命:总裁,请拉灯 全民觉醒,我却开精灵宠物店 最强特种兵之龙神 强宠100分:早安,小鲜妻 一无是处的我只能服从婚配 微笑丫头的明星王子 问天灵书 大难不死之后 慈安天下:不一样的甲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