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湖南大学(1/2)
第二天,范杰起来时,已经有些晚了,似乎在家里,让他那颗时刻在紧张的心放松了下来。吃着早饭,范杰问母亲,才知道父亲已经去学校了。
范杰吃着长沙特有的早餐,葱油粑粑,喝着甜酒冲蛋,对母亲说:“妈,我今天去趟岳麓山,中午就不回来了。”
“要开车吗,今天?”
“不了,我今天骑自行车,好好逛逛长沙城,很久没看了。”
吃过早饭,范杰回房收拾了一下,看了下时间,便骑着自行车,一路去了岳麓山脚下的湖南师范学院。
范杰将自行车放在了师范学院,独自一人上了岳麓山。
在这时,有谁能想到,地处中国西南大后方的长沙,会在十年后的某一天,成为中国抗战的最前线,在那时,整个长沙都陷入了战火之中,而最后的希望就在就在这座岳麓山上。
岳麓山位于长沙市湘江西岸,是南岳衡山72峰之一,是著名的风景名胜区,最高峰海拔300米,山涧幽壑,树木葱翠,风景幽美。南北朝时的《南岳记》就提到:“南岳周围八百里,回雁为首,岳麓为足”,岳麓山由此得名。
岳麓山周围有天马、凤凰、绿蛾、金牛等峰岭拱护,连峦叠峰数十公里,山中石骨巷秀,树木葱郁,如一翡翠玉屏,横丛在湘江两岸,人们称它“碧嶂屏开,秀如琢玉”,有“岳麓之胜,甲于楚湘”的美誉。所以,自古有无数的文人墨客、达官显要到这里游赏,从而留下了众多的历史古迹与文化故事。到宋代,随着潭州讲学之风的盛行,岳麓山更是胜友如云,张、朱熹等人经常留连山间,感慨“年华供转徙,眼界得清新”,使岳麓山文化色彩更加浓厚。
登岳麓山,最好的季节便是清明。清明的岳麓山,薄雾、微雨,沿着青石台阶,从岳麓书院、爱晚亭、麓山寺、望湘亭、唐李邕麓山寺碑、宋刻禹王碑次第而上,随处可见的名人墓地前,带露的黄幡和鲜花,虔诚的香客和游人,显示出厚重的湖湘才气与人文。
“四大书院”之一的岳麓书院大门门厅,刻着这样一副对联:“治无古今,育才是急,莫漫观四海潮流,千秋讲院;学有因革,通变为雄,试忖度朱张意气,毛蔡风神”,形象而经典地概括了这座名山的非常历史。
北宋开宝九年(公元976年),潭州太守朱洞在僧人办学的基础上,正式创立岳麓书院。嗣后,历经宋、元、明、清各代,至清末光绪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改为湖南高等学堂,尔后相继改为湖南高等师范学校、湖南工业专门学校,1926年正式定名为湖南大学。历经千年,弦歌不绝,故世称“千年学府”
岳麓书院占地面积21000平方米,主体建筑有头门、二门、讲堂、半学斋、教学斋、百泉轩、御书楼、湘水校经堂、文庙等。
大门两旁悬挂有对联“惟楚有材,于斯为盛”,上联出自《左传?襄公二十六年》,下联出自《论语?泰伯》,源出经典,联意关切,道出了岳麓书院英材辈出的历史事实。大门之后,宋元时为礼殿所在。明代嘉靖元年(1527)扩建文庙于院左,始改建为二门。五间单檐悬山,中三间开三门,花岗石门框,左右各辟过道通南北二斋。
清末实施新政,废书院而兴学堂,“岳麓书院”于清朝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被湖南巡抚赵尔巽奏废为湖南高等学堂。1912年,湖南高等学堂奉令停办,工科学生按志愿送到湖南高等工业学校和湖南高等师范学校继续学习。同年,湖南高等师范学校奉命迁入。1917年,湖南高等师范学校奉令停办,并入武昌国立师范学校,同年,湖南公立工业专门学校迁入,接收了前湖南高师的全部校产和一部分教师。
1926年湖南工业、商业、法政三个专门学校合并,正式成立省立湖南大学,仍以岳麓书院为一院,新建校舍为二院,同时开始在书院周围兴建新的教学建筑,包括科学馆、图书馆、工程馆、大礼堂、办公楼、静一斋、学生一、二、三、四舍等。
二院最初为法商两科校舍,由湖大土木系教授刘敦桢设计,占地1097m2,建筑面积1970m2,为两层古典式建筑,飞檐翘角,琉璃筒瓦,但融入了不少西方现代建筑技术。有教室17间,耗资6万余元,于1926年11月竣工。
由于二院的建造目的很明确——湖南大学成立之初需要校舍,所以二院的建筑功能便很简单,即满足法商两科的教学之用。整栋建筑除了教学使用必备的教室、办公室和传达室之外别无他物,甚至都没有考虑卫生间的设置,以至后来不得不在建筑背后的东侧增建男女两栋简易厕所,并从建筑东边的后门出入。
而今许多科系都在二院,包括物理系,化学系,土木系等,宪楷这会就在二院里上课,范杰今天到湖南大学,并没有告诉宪楷,所以只有自己一个人在随步而行,在二院里游逛。这边走走,那边看看。
宪楷读的是文科大专业,故在文史方面的理论功底和专业基础知识是很扎实的。当时的湖南大学,在专业设置上尚未如后来分得那么细小专窄,她得到了时任湖南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肝在末世加点升级
他是病娇灰姑娘
快穿之十佳好妈妈
满唐华彩
灵教仙踪
特种龙王
医妃不是妃
最后一个掌教
全球淹没:我囤出了一座城池
从见到仙人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