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一千四百四十三章 卷起来(3/7)

比如说,对于圣诞节里做姜饼人的传统,据说源自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某次突发奇想,命令点心师把姜饼造成宾客模样。

但出于浪漫的情怀,很多人都相信姜饼人的流行来自于一对因为战争而分开的恋人,年老后担心对方找不到自己,便在自己的村庄里出售对方模样的姜饼人。

此外,圣诞姜饼人还有专属于自己的传统故事。

“he ingerbread man”出自格林童话,在整个西方世界,无论男女老少,人尽皆知。

这个故事讲述的一只刚烤好的姜饼小人为了避免被吃的命运,从烤箱里逃出来,一路狂奔,躲过了老爷爷和老奶奶,猪,牛,马,最后在过河时,被狡猾的狐狸欺骗还是被吃掉了。

而且在这个故事里,姜饼小人在逃亡过程中,一直都在唱一句话。

“un,run, as fast as you can. ou can'tcatch me, 'm the gingerbread man。”

所以“姜饼人”就有了特别的寓意,一直被用来形容那种单纯又勇往直前的人。

就像另一首歌的歌词“bigger than ingerbread man's vitality“想要表达的那样,基本上,就等同于网络时代我们所说的“比打不死的小强还具有生命力”的意思。

那么由此可知,通过姜饼人能够展开的文化内容,是异常丰富的。

毋庸置疑,这么个小东西具有无可限量的文化延展性和相当宽泛的文化包容性。

无论是情人节,复活节,儿童节,万圣节,圣诞节,还是新年,甚至是华夏传统节日,今后都很方便来策划主题活动。

而且由于姜饼人是大多西方国家都共通文化常识,并不不拘泥于一个国家,一个地区,

那么宁卫民也大可以从整个西方世界饮食中挑选适合预制菜的知名美食,用于为餐厅开发新品,毫不违和。

还有姜饼人可爱的形象已经相当成熟,本身就亲和讨喜,早就是西方家喻户晓,孩子们最喜欢的童话形象。

那么以之作为一个品牌象征,无论哪儿的人,无论大人孩子,肯定都会喜欢。

这种必然的效果,根本就无需再论证。

甚至周边产品都很好设计,如果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