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是四十四章 惊世绝品(2/6)
清室善后委员会”接管了故宫后,经由多位知名专家合力整编,才得以保持完整的珍贵文献。>
尤其古物南迁时,这份图稿还曾遗留在京,险些丢失。>
所以历经风雨,至今还能保存下来,太不容易了,真的是宫灯厂压箱子底儿的宝贝了。>
同时正因为这种宫灯的结构实在复杂,所需要耗费的财力、人力极高。>
这么多年以来,宫灯厂始终就没敢尝试着去做一盏出来。>
他们的处境,其实跟一心想烧出百花不露粉彩瓷的刘永清类似,都是有心无力攥着空拳啊。>
如今完全是各种的巧合和机缘都赶在一起了,这才有了这四盏宫灯能够被打造出来的客观条件,最终成功让这四盏灯如同奇迹一般的现于世间。>
首先从财力上来说,那是多亏了宁卫民的存在,这才解决了原本不可能获得解决的资金问题。>
要知道,做这四盏灯不但所耗靡费,而且也有不小的失败可能。>
宫灯厂的上级单位是不可能批准、拨款来支持这个项目的。>
而宫灯厂自己从坛宫的装修工程里挣来的钱,他们也无权随心所欲的支配。>
除了能够改善职工收入,提高点奖金,报销医药费,其余部分还是得上缴。>
甚至由坛宫来出资下单订制,都存在较大的障碍。>
因为大家都穷得太久了,天坛园方和服务局都渴望拿到实在的收益。>
如今坛宫该挂灯的地方已经都挂满了,装潢水平在同业已是拔了头筹,并不缺少这样能锦上添花的东西。>
那谁还愿意干这种费力不讨好的事儿啊?>
宁卫民说服大家是有困难的,所以只能由他个人出资,来支持宫灯厂做这件事。>
除此之外,再无他法。>
不过话说回来了,也多亏了现在国内经济大环境才刚刚起步。>
无论红木还是大块的翡翠,这些原材料选择丰富且价钱不贵。>
就连着名画家的润笔也在谷底,知名的工匠也不受世人重视。>
这才能把制作成本降低到了没法再划算的程度。>
最终,合出来所有的工料成本一均摊,也就差不多一万块一盏灯。>
这种令人难以置信的性价比,才是宁卫民愿意花这笔钱的真正原因。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