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八十九章 和平的最后机会(上)(3/5)

那都是之后的事情了。

任何一个拥有读写能力的人,通篇诵读过《第一宣言》之后,都会发现这份文件态度暧昧、措辞谦卑——而且立场模糊。

它通篇没有任何起义、暴动、革命、独立、自由的字眼,也没有表明对皇帝权威的任何否定。

它只是克制地,甚至有些低三下四地阐述了山前地人民面临的苦难和困境: 的总督、不合理的税收、肆意妄为的驻军、窒息的宗教氛围……凡此种种,希冀至高无上皇帝陛下能够体察山前地民众的疾苦,酌情剔除恶法苛政等等。与其说是宣言,倒不如说是请愿。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五十五名代表联名签署的宣言原件被第一时间送往永恒之城。这件事做完,一众代表本想就此散去。

但是内德·史密斯努力说服半数以上的代表留在圭土城,将内海议会的形式保留了下来,使其成为了一个“临时性的常设机构”,暂代山前地总督的权威并负责协调诸自由市的民兵。

老元帅之所以费尽心力也要让内海议会存续,倒不是因为他喜欢上头有人管着自己,而是因为他悲观又冷静地意识到:失去了共同的敌人以后,民兵武装又变回一盘散沙的状态;如果没有一个能把所有民兵武装都装进去的袋子,这些今天还并肩作战的人们,早晚要因为宿怨新仇互相大打出手,继而土崩瓦解。

不过,他很快就不用再担心“缺少共同的敌人”,因为《第一宣言》呈交御驾以后,理查四世迅速做出了回应。

皇帝将其视为对皇权的正面挑战——尽管它只是一份措辞谦卑的请愿。作为回答,理查四世派出了他最凶恶的战犬。

战火重燃,然后是第二届内海会议、第三届内海会议、第四届……

参会的代表越来越多,除了山前地的民意代表,长桌旁边渐渐开始出现来自维内塔城邦的使节……外加一小撮顶着自以为天衣无缝、实际古怪到能被一眼识破的假姓氏的操着生硬边疆口音的旁听者。

从金马鞍战役算起,主权战争的“第二阶段”打了十二年,内海会议则开了十一届,几乎一年一届。

联省、维内塔、帕拉图的代表和军官经常在这个临时性的常设机构内吵得不可开交,挥拳殴斗也不是没发生过。

所有人都对这个临时性的常设机构不满意,但它又是唯一一个能够协调不同派系、不同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