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章 忧心(1/2)
对于一个行业来讲,如果没有创新一直在吃老本,那么观众看得多了,就会变得没有新意。
就算是在何崇楼也是一样的。
何崇楼内,除了何崇楼有创新的能力,剩下的人都没有创新的能力。
而在整个京城,又有多少人能够创作出新戏呢?
满打满算,不足十指之数。
创新是一件极难,也极为耗费精力的事情。
所以很多人宁愿去吃老本,也不愿意去创新。
说白了,创新不如改编。
相同的戏曲换个名字,改掉一部分,就可以搬出来作为一档新戏。
可观众又不是傻子,分辨不出新旧。
特别是喜欢看戏,看多年戏的人,对于他们来说,这就是在薅羊毛。
不能够逮着一只羊祸祸,这是不对的。
不过日子还得过,该做什么就得继续做。
何崇楼依旧是每天照常开门关门,杨小秋多了许多上台的机会,这一年多以来,自己真是学到了太多的东西。
很快,京剧行业还未迎来寒冬,一件大事儿席卷了全国。
也就是农历的三月初一,这一天俄国全部从中国撤军。
在四十四年前,中俄签订《瑷珲条约》。俄国割占了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的6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同时,把乌苏里江以东约40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划作两国共管。
在《瑷珲条约》签订后的两念之后,中俄又签订《北京条约》,将乌苏里江以东4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划归俄国,东北100多万领土就这样成为俄国的领土。
沙俄政府代表雷萨尔与清政府代表王文韶在北京签订了中俄《交收东三省条约》。
条约一共有四条。
第一条:东三省各地“一如俄军未经占据以前,仍归中国版图及中国官治理”。
第二:“如果再无变乱,并他国之举动亦无牵制”,俄 队在一年半内分三期全部从东北撤走。
三:俄军撤退前,东三省中 队的数目、驻地,必须与俄 官商定;俄军撤退后,中国在东三省的兵力应添应减,应随时知照俄国。
最后一条:俄国交还山海关、营口、新民屯沿线铁路,清政府应给予赔偿。
那么沙俄为何会愿意签订这个《交收东三省条约》呢?
这自然是在俄日战争中,日本在英美两国的支持下,战胜了俄国。
而日本战胜沙俄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日本在沙俄战争中几乎是本土作战,也就是清政府包括民间是给予了日本很大的支持的,才使得日本能够打赢。
东三省回来了,全国几乎是一片欢腾。
而张维明也会来了,从日本横滨回来了。
见到张维明回来的时候,杨小秋在私下也问了张维明,是不是流亡海外的那些人做了什么,才让日本如此不留余力的帮助清政府。
张维明听到杨小秋的这个问题,眉头皱了很久。
他认真的看着杨小秋说道:“你怎么会认为日本人会帮是来帮助我们收复东三省的,你忘了中日甲午战争吗?”
杨小秋不理解张维明的意思,张维明便解释道:“这次日本答应了日俄战争,并不代表东三省就回到了我们的手中。相反,只怕日本人想要以东北南部作为他们的基地,然后再以这个基地为载体,慢慢的蚕食我们的领土。”
杨小秋啊了一声,露出不敢相信的表情。
张维明冷漠的说道:“你应该去看看日本,会知道这个国家有多大,他们有多么想对外扩张。”
杨小秋正想要问,清政府该如何应付的时候,才想到自己不过是个普通的小老板姓。
这些年清政府签的丧权辱国的条约还少嘛!
至少东三省能够回来,在很多人看来是一件非常高兴的事情。
杨小秋其实有一点不明白,难道朝堂上的那群人看不出来日本的狼子野心吗?
杨小秋不由得心忧。
为这个国家而心忧,为这个民族而心忧,也为自己而心忧。
当国家强大的时候,这个民族才能够崛起。
两者都变得无懈可击的时候,那么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百姓,才能够幸福安康。
杨小秋突然想到前段时间参加科举考试的这批人,他们进入官场以后,是不是能够给这个大清朝带来一不一样的风气。
说实话,杨小秋想多了。
这一届的考生就算会考上了,那也是从基层做起,根本一下子就爬不到很高的位置去,即便家中身份很了不得也是一样。
现在朝廷上的那些大官,谁不是熬出来的。
所以杨小秋希望这一届的考生能够考出一些名堂,简直是异想天开。
杨小秋也不清楚,为何突然关心起了这么多。
可能是在京城的缘故,关心的也多了起来。
以前在勾栏里面的时候,自己只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同居校花女神
独家专宠
美女总裁的贴身保镖
没人比我更懂魔物
皇室遗孤到大唐皇帝
鲜妻太撩人
穿进修仙文后手握开挂剧本
闪来的宠婚
邪王盛宠俏农妃
重生之男神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