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5章:“通事”很重要(2/5)

作品:《天地任我行之二

葡萄牙语,成为了中、西交往的主要通用语言。这说明语言之间在争夺“生存空间”,弱势语言被淘汰。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通事”使用的葡萄牙语和英语都只是一种简单的中、外混合用语。比如在西元16世纪末至西元18世纪中叶,“通事”所使用的语言,最先是“广东葡萄牙语”(idgi

o

tuguese)是葡萄牙语同汉语的简单的结合。而idgi

语言是指不同语种的人们在商业交往中发展起来的混杂语言、混杂行话。

而后来的“广东英语”(a

to



glish)专指在广州的中国人与西洋人之间用做进行商业交易和往来媒介的独特语言。这种英语到了“五口通商”以后就发展成“洋泾浜”英语(idgi



glish),也就是上海话夹英语。

当时的中国人认为“西洋语虽侏离,然居中国久,华人与之习,多有能言其言者,故可以华语释之。”

所以,“通事”们巧妙地运用自己听惯了的外国音调,来成功的弥补了自己语言的不足,并依照自己的单音节词汇的表达方式,同时使用简单的中国话来表达他们的意思,并随意创造出了一种“杂交语言”。

这种“杂交语言”也就是“杂种语言”的词汇之间没有句法,也无逻辑联系,不知道应当归属于哪个语系哪个语族的哪个语支,和“日本语”中平假名、平假名、和化汉字、拉丁字母共同书写不同,毫无体系可言。

因此,这种混杂语言只是将两种或多种语言的“单词”化为最简单的成分,在互相交流时完全靠连蒙带猜话语的含义,不仅限于来自外国的语言,而且包括来自汉语方言的词汇,实际上是一种临时交流工具。

“火者”亚三和李叶荣的两起事件,反映出明朝对“通事”的管理比较松散,没有对专业领域的专业技能人才做出规范化管理。经过了明朝的初步接触和由此打下的基础后,清朝政府将“通事”纳入到其对外政策的“公行制度”中,开始对他们的管理实现了“制度化”,逐渐延衍生出后世的“专业英语”和“翻译员”等级考试。

到了西元1685年,清政府下令“四口通商”,在每个“开放口岸”都设立了“通事”,而广东海关处在中、外交往最前沿也是最开放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天地任我行之二》 最新章节第315章:“通事”很重要,网址:https://xbqg888.com/415/415889/276_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