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6章:知己知彼,百战不殆(2)(3/5)

作品:《天地任我行之二

”,即连枝带叶的大毛竹,长一丈三尺左右。

“长枪手”之后,则有两名士兵携带“镋钯”(类似于“三叉”)。“镋钯”为山字形,铁制,长七八尺,顶端的凹下处放置火箭,即系有爆仗的箭,点燃后可以直冲敌阵。这种配置由于左、右对称而名为“鸳鸯阵”。

右边持方形藤牌的士兵,其主要的任务在于保持既得的位置,稳定本队的阵脚。左边持圆形藤牌的士兵,则要匍匐前进,并在牌后掷出标枪,引诱敌兵离开有利的防御的位置。

引诱如果能够成功,则后面的两个士兵便能以“狼筅”把敌人扫倒于地,然后让手持长枪的伙伴一跃而上把敌人刺死戳伤。最后,两个手持“锐把”的士兵则负责保护本队的后方,警戒侧翼,必要时还可以支援前面的伙伴,构成第二线的攻击力量。

可以明显看出,这一个12人的“步兵班”乃是一个有机的集体,若是预定的战术能取得成功,则全靠各个士兵分工合作,很少有个人突出的机会。正由于如此,主将戚继光才不惮其烦地再三申明,全队人员密切配合的重要性,并以一体赏罚来作纪律上的保证。

这种战术规定当然也并非一成不变,在敌情和地形许可的时候,全队可以一分为二,成为两个横队和敌人拼杀;也可以把两个“镋钯手”照旧配置在后面,前面8个土兵排成横列,“长枪手”则分列于藤牌手与“狼筅手”之间。戚继光所拟订的战术仅仅把火器的应用限制在有限的范围内。

他说:“火器为接敌之前用,不能倚为主要战具。”在练兵的后期,他规定12个人的步兵队配备鸟铳2枝,一局(相当于一连)的鸟铳手,必定要有一局的步兵“杀手”协同作战。戚继光招收来的兵员,都属于淳朴可靠的青年农民,而“鸳鸯阵”的战术,也是针对这些士兵的特点而设计的。

他曾明确地指出,两个手持“狼筅”的士兵不需要特别的技术,膂力过人就足以胜任。而这种“狼筅”除了扫倒敌人以外,还有隐蔽的作用,而可以使士兵壮胆。

其实,“抗倭战争”中使用的“鸳鸯阵”是一种以小股步兵为主的战术,其目的在于对付“海寇”并适应南方的地形特点。

而蓟州军镇的任务是防御蒙古的大部队骑兵,因而,这种在“鸳鸯阵”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新技术也就初具了各兵种协同作战的规模。战车的使用,成为这种战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战车的性能以防御为主。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天地任我行之二》 最新章节第416章:知己知彼,百战不殆(2),网址:https://xbqg888.com/415/415889/435_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