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六百零八章 公孙弘指引(2/3)
然正气”张学舟道。
“可以这么做”董仲舒道:“我修行开创和学习不一样,开创时的我并无学习经验,次卿所说很可能更有道理。”
“浩然正气做到心念一动牵引恢复可不算容易!”
张学舟在浩然正气篇上的修行累积了数年。
他这个数年是结合这方世界与现实世界同时的推动,三四年的修行几乎等同于其他人六到传承应该就算是绝种了。
实际上而言,董仲舒觉得没有天资者可以通过诵读等方式不断靠向天人感应,哪怕没有天资也有勤奋苦学向上的修行。
儒家的兼容并包是真正的兼容并包,而不仅仅指向一些特定的修行天才。
董仲舒觉得自己的人才标准算是较为中庸化,也就是社会中大部分的人都满足修行的条件,只是想突破向上进入一定程度才显得困难。
而这其中又有部分内容是平庸者和高手的区别。
浩然正气篇是其中一种,而天人感应则是难度最高的篇章,甚至是属于董仲舒都没能大成的内容。
董仲舒觉得自己将来必然对天人感应篇做修正,寻求更好踏入的方法。
如张学舟这样其实已经算是儒文经典中定义的高手,而要做到天人感应就是大高手级别,再上升到公孙弘所提及的这种程度,董仲舒觉得那算是绝世高手才有可能。
公孙弘的标准太高,也只适合绝世高手又或大气运者修行,这对张学舟这种普通高手而言难度不言而喻。
“仲舒,与其迷雾一团,何不直接指引修行的最高方向”公孙弘道:“哪怕是当下难于做到,但修行者至少会朝着这个方向前行,最终找到自己的定位!”
“如果你要这么说也是没错的!”
董仲舒最终没有再去反驳公孙弘。
儒家就是各有各的理,他不寻求说服每一个人,也能接受其他人客观存在的理。
董仲舒不能说公孙弘这种方式是错误的,他只是觉得对张学舟而言难度太高,难于匹配到张学舟的真实水准,也不属于因材施教。
“我出去走走!”
看着张学舟在烈日下站了一个时辰,连浩然正气都没牵引下来,董仲舒不免也嘘唏了一口气。
“出去走走也好”董仲舒同意道:“江都王当下已经在安排车队前往长安城,你也能去看看自己那辆借用的马车,多多指引一下你那两个仆从,他们对官方这些事情完全不通,不要入了长安城不知道办事!”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