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八百五十三章:落井下石(1)(1/2)

李绩早年在山神庙设立审案局审理过大运河河道淤塞的悬案,当时对案犯令狐达也用过“凉水击顶”。

应对吓得昏迷不醒的犯人,没有别的办法,凉水灌顶,可能是当时最有效的办法了。

在王家大院,这一幕再次重演。他此时,看着昏死的王凡青,连考虑都不要考虑,张口就来。

一盆深井里的凉水,冷不丁,被士兵倒在王凡青的脑瓜子上,想想,都令人不寒而栗。

虽然是三秋桂子、艳阳高照,这一盆水仍然让王凡青浑身一阵激灵,“阿嚏”,接着他打了一个响亮的一个喷嚏。

还有不醒的道理嘛。

“老爷,老爷,饶了我吧。”王凡青发出微弱的声音。

“王爷,王御史他已经醒了。”

卫士禀报道。

李绩端坐在太师椅上,二郎腿轻轻一晃,一把玉石折扇,在手里翻了一个身。

“我说王御史,您得听人劝。犯法了,就别再装逼了。您原来是帝国的监察御史,可现在您是阶下囚。您能听清楚本府的话吗?”

王凡青没有吱声。

“啪!”

一个卫士抬手就是一巴掌,巴掌打在王凡青的脸上,发出刺耳的脆响。

“王凡青,能听懂本府的话吗?”

卫士的手又一次抬起,巴掌没有落下来,王凡青伸手挡住,哭道,“靖王爷,我的大老爷,下官听得懂。”

李绩是前世的历史系研究生,饱读史书,特别是对隋唐的历史情有独钟。

也就是说,有人喜欢宋史,有人爱好明史,还有的人沉迷清史,而他专修隋唐史,对于唐史更是近乎痴迷。

为啥,他始终觉得大唐风情文化,与后世的风情最接近。

唐朝开放,文化经济发展达到封建社会发展的顶峰。

制度典籍、规范习惯,几乎是后世的雏形版。

除了人口少的因素外,其余的,大同小异。

李绩从长安回到洛阳的前一天,李治问户部尚书高履行,“去年,帝国增加多少户口?”

高履行回答道,“禀陛下,去年帝国共增加十五万户,一户以五人计,约增加七十五万人。”

李治当时兴致勃勃,接着问道,“高尚书,隋朝全国有多少户?现在帝国全境有多少户?”

高履行应道,“隋朝六世纪九十年代,全国有八百七十万户,约四千四百万人。现在帝国全国有三百八十万户,约有一千九百万人。”

也就是说,李治登基的第三年,帝国人口不足两千万人。

李绩清楚的记得,当时自己很诧异。

两千万人创造出举世瞩目的经济实力,令世界震惊。这个特殊时期,也给他留下太多的沉思。

至于办案子,在前世,他没能亲自体验一把。审案子的手段,他听说过。

也特别研究过。

对于监察御史这样的被审查对象,要想让他交代违法事实,首先要打掉他的尊严。也就是说,是三不是三,一上来,就要令他失去自尊。

李绩先给王凡青治病,让他高兴一会。习惯于养尊处优的官员,都会认为陛下很关心他,居然下旨让一位实职宰相给他治病。

这就给他心理上一种安慰。其实,这就是一种虚幻的假象优越感。

让王凡青觉得他在陛下眼里还是有位置的。

自豪感和优越感还是有的。

接着,宣读圣旨,让他从顶峰跌入深谷。

在他下落过程中,再施以压力,彻底打掉他的自尊。

王凡青浑身冰冷,手脚不停地颤抖,“王爷,我服了。我彻底的服您。”

李绩声音忽然提高,“王御史,别服我。本府不过是按法办事。我代表皇上和您说话,您明白吗。”

“在下明白。王爷,我在认真地听。”

李绩手捧圣旨,朗声宣读,“鉴于,王御史主动交代谋害李成高、朱允炆两位地方官员的事实,朕经征求靖王爷李绩的意见,认为王御史主动坦白、精神可嘉,有自首情节,能主动带病立功,检举同僚主谋,朕体恤下属不易,本着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惩处机制要求,经洛阳宫留守、尚书左仆射李绩求情,将王凡青改判为发配领表,至死不得还乡。”

李绩话音一落,王凡青就像死鱼一样瘫倒在地上,不论刘德刚如何呼喊,他就是不吭一声。

王德实在看不下去了,俯身蹲下去,低声安慰。

“王御史,不必惊慌。既然皇上将此案全权移交靖王府审理,依老奴之见,靖王爷仁德宽厚,定会设法周旋。您不要闹别扭。处理您,也不是靖王爷执意而为。再说了,靖王爷还向皇上为您说了很多好话。要不,直接在丰都市菜市区斩首,您就什么也没有了。”

“老爷,还不谢谢靖王爷。要不是他求情,王家可能就要绝户了。到了岭南,一家人还是在一起,种田、开荒,只要肯动手,靠勤劳养家,还是能应付过去的。最起码,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修成凡人 猎手遮天 叶辰顾梦瑶 傲世潜龙王东唐潇 跨界永恒 大汉新帝 直播快穿:女配搞事情 人间天国 着罗伊之女逆 重生之逆转女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