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143章 曾中探花郎,今入翰林院(2/3)

的时间短,但却凭着在地球上的学习经验,和跨越时代的先进学习方法,以及本来就聪明伶俐的大脑,进步极快。

李忘忧开始还是恭维,后来就真心夸奖起来。

下午时分,他甚至吩咐下人,回府去把自己的铺盖取来,这段时间都留在洛县指点孙燕晚读书。

孙燕晚真有些受宠若惊,他接受了半日的指点,发现这位探花郎确有才学,也极会指点人,原本他还有些不熟悉,这个世界的各种文体,但在李忘忧的解说下,他甚至有信心,在没人使用盘外招的情况下,凭真本事考上去。

忽忽就是十余日过去,孙燕晚读书进步极大,也在李忘忧的安排下,借了支家的名义,在洛县参与了京师这边的县试。

这一次他没有任何打点,也从过一次考过,第二次获得了秀才身份。

李忘忧直到洛县县试,也没等到自己的第二个徒弟,心下嗟吁不已,还写了封书信给老友,告诉了他“这个不幸的消息”。

李忘忧虽然也想过,是不是这位贤侄回去了家乡?但思来想去,还是觉得”半路出事儿人没了“的概率较大,力劝好友“节哀”。

这件小插曲,对孙燕晚没有什么影响,他很快又在李忘忧的指点下,临阵磨枪了数日,又去参加了京师这边的乡试。

非常凑巧的事儿,这一次的乡试,他仍旧是最后一名。

诚所谓:排名尽头孙燕晚,燕晚之后再无人。

虽然亲自指点的弟子,只考了这么差的成绩,让李忘忧颇有微词,但是他指点孙燕晚这段时候,也发现了这个徒弟人很聪明,底子极差,一想他本来是武人出身,有此文采,已经不俗,亦不能强求。

京师的乡试成绩出来,李忘忧就跟孙燕晚辞行了,孙燕晚把行囊凑了凑,搜刮出来两百贯家底,感激这位探花郎的指点,李忘忧欣然受之,走的时候,还赠了自己的文集给这个得意弟子,吩咐他好生努力,明年的科考务必不要耽搁。

此时天气已经渐渐寒冷,北方早就开始下雪了,眼看再有没几天,就是这个世界的年关。

过了年,他便又长一岁。

虽然计算周岁还需大半年,按照虚岁已经是十四了。

而且过年没多久,便是春闱,各路的举子都会来雒京,甚至有人已经早数月到了雒京,提前在京师备考了。

孙燕晚可不想在京师呆着,但就在他准备回太乙观的时候,接到了师父和空蝉和尚的书信,两份书信措辞不同,但内容的意思都是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