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八十八章 耍流氓谁不会?!(1/4)
自从土木之变后,文官团体就将大明蓝本由文官、武将、勋贵三股气力所组成的稳固权利结构损坏的干净爽利。乐-文-在土木堡丧失惨重的武将和勋贵团体彻底的被打压下往,文官一家独大。便是七品的文官也敢堂而皇之的吸收二品总兵的跪拜之礼,更有七品文官斩杀总兵的事情产生。
到了后期,更是涌现了奇怪的令人发指的现象,顾宪成在职时不过是个郎中,回乡之后办了书院成为东林的鼻祖爷岛能够左右朝局了。固然中间有涌现过万历、魏忠贤这样的人物,能够委曲扳回一局半局,将大比分落后的局面稍稍改观一下,但是一个人如何跟一群人对耗?过不了多久,就又是众正盈朝的局面了!
很不幸的是,如今在文官们眼里,特别是正派人物成群结队的东林党当中,胆敢向朝廷索要七千万元巨额军饷的李守汉,恰恰好是集多重角色于一身,武人出身的带兵将领,又是眼下炙手可热的朝廷勋贵,爵位那是自从靖难之役之后从未有过的国公衔。最可恨的是,此人的所作所为,摒弃了圣人之道而不用,却与魏阉魏忠贤等人如出一辙,各种与民争利的行动手段层出不穷。每次进京,都与太监们打得火热。但有太监往他治下传旨、办事,无不是予以厚赠。几时见他给过科甲正途出身的读书人一文钱一粒米了?!
打击政敌为第一要务,打不了你也要给你添点恶心。这是文官清流们故老相传的传统招数。哪怕为了打击政敌而致国家民族于不顾,也要将政敌打压下往!反正不管是谁当天子,国号换成了什么,他们都还持续是读书做官之人。
李守汉这个姓李的,和同样被封过宁远伯的李成梁。以及另外一个姓李的肃毅伯,都是文官清流们眼中钉肉中刺。
这三位姓李的爵爷,在清流们眼中都是属于乱臣贼子一级的人物。具有同样的属性:以战功起家。拥兵自重,固然不在朝廷中枢。但是对政局却是有着宏大的影响。
为了拔掉前任宁远伯李成梁这个尾大不掉即将变成藩镇的钉子,文官们祭起了请求破除军户制度的大旗。
当年李成梁在大城市铁岭,过得也算是颇为优哉游哉。可是文官跑到辽东见识过李成梁幸福生活后,弹劾他的奏章便如同雪片一般,颇有千夫所指无疾而终的意思。
之所以废李成梁就要废军户制,是由于军户制完整是武人说了算,治理上文官插不上嘴。军田都是武官治理,文官不但无法收税。连军田回谁都插不上话。
武官一个个都会收录大批的家丁、义子,这都是军中最能打的哥们,然后像分封贵族骑士一样,把好田都分给这批人。这批人回头也会各自收自己麾下能打的家丁、义子,把自己名下的军田分给他们。一层层分封下来,那些最没尿性的主儿只能在军户制系统的最底层,如同农奴一般种粮食上供给那些能打的。
这套制度不但选出了能征惯战的勇士,更自给自足,不用朝廷贴钱管饭。各级家丁义子们再依托朝鲜山东作点小买卖,日子过的滋润无比。据弹劾的文官奏章上的说法,李成梁府上豪华的堪比皇族。
而募兵制,则是把军田一律改为民田。不但文官可以抽税,把田分给谁来耕种,也全是文官说了算。本来耕种军田的军户一律改为民户,免除参军的任务。然后文官再依附收上来的税负从中募兵,参军就不用种地了,文官管饭。这样本来军户制下军政一把抓的武官就成了文官的小跟班了,不但不能参与政务,连自己能否吃上饭,都要看文官的脸色。这就彻底的打消了朝廷藩镇尾大不掉的风险。
而且按照文官们的算法。辽东还是本来那片土地,还是本来那批人。既然本来在那些土鳖武官的治理下就可以让这批人耕种这片土地可以管饱,还能供养出一支能打的强军。如今换成熟读圣贤书贤明神武霸气侧漏的文官来治理,成果只会更光辉残暴。万历、天启、崇祯三代帝王也都信任了文官们的这个断定,这才开端了前后长达几十年的作逝世改制之旅。遗憾的是,历史证实他们算错了账了......
到了关宁军时代呢?每年光是给这些大兵吃喝拉撒,什么都不干,一年就六百万两。袁崇焕任上用各种手段减免,打算减到每年四百八十万两,但一直到丫托付不效逝世翘翘,这个目标也没有完成。那这打算中的四百八十万两就是崇祯年间关宁军的所有支出了吗?显然不是,这只是把关宁军当猪养的吃饭用度而已。让他们学会怎么打仗,需要另外的用度,这即后来的"练饷"。然后更新武备需要朝廷另外花钱,修筑堡垒需要朝廷另外花钱,打起仗来像万历年间的战功赏赐和伤亡抚恤需要朝廷另外花钱.....到了后来,甚至部队行军,都要给所谓的"开拔费",不然大兵走不动路。这开拔费细说起来,倒也不是关宁军们矫情,是袁崇焕们减免他们的饭钱,再加上各种欠饷,平时饭都吃不饱,一个个都营养不良,假如部队行军前不发笔钱让他们吃点好的,确实是走不动路。
而对付另外一个姓李的肃毅伯,父子两代人都是朝中清流领袖的常熟相国,同样要在肃毅伯的命根上动刀子!一来为国锄奸,拔掉这个在天子学生眼中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穿到虐文后我被反派带歪了
穿书成反派:女主能听到我的心声
勋耀韩娱
七十年代学霸
修复师
特殊任务
偷生一个宝宝
重生之中锋荣光
穿越之绝色王妃
大唐昏君